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

1

收缩布局、出售资产、回收现金流,生物医药发展“寒冬”真的要来了吗?未来如何发展?

近期,受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不少创新药企收缩调整动作频频,被市场认为是在降低成本增加现金流准备“过冬”。

港股上市企业和铂医药11月15日宣布,向苏州药明海德生物科技出售总价为1.46亿元的资产,资产标的为有关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生产厂房等,此前和铂医药已经终止了一个III期临床试验项目,“卖”了两个在研药物。与此同时,另一家港股上市企业基石药业也在近日宣布其苏州产业化基地暂停生产,旨在降低运营成本以及促进产业化分工更加明细化。

收缩布局、出售资产、回收现金流,生物医药发展“寒冬”真的要来了吗?未来如何发展?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14日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式上指出,近两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具有巨大不确定性。这也使得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无论是行业从业者,还是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后一个节点的临床医生,都对于生物医药创新抱有高期待的同时,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抱有一定的担忧。

“与业内人士思考的话题一致,我们都在思考:生物医药产业究竟该如何往下一个阶段走得更高、更远。”

源头创新究竟有多难?

尽管大部分生物科技企业都在考虑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但从整体市场发展上,也依旧不影响中国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趋势。目前,中国已经迈入“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旋律。而生物医药作为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更是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中国的生物医药走过了从仿制为主逐渐向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目前已经进入了创新性国家行列。从创新成果来看,自从国家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以来,创新药的落地数量不断提升。2021年,我国批准上市的新药达到了30个,与全世界一年研发成功的新药数量相比,差距有所缩短。中国已经进入新药研发数量最多国家之一,中国新药研发力量晋升第二梯队。

“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国现在的研发实力还存在诸多不足,关键是原始创新力度不够,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还较少,这也是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的方向。”

药物开发最大的挑战是发现具有可药性的靶点,换句话说,可以针对这个靶点开发药物,并且具有相对的疾病特异性,这样当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出现时,就真正帮助那些患有某种疾病的人,如果不想靠运气找到靶点,想要应对这个挑战就要对疾病生物学和相关生物学过程有深入的理解。

近两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治疗方式,如DNA、RNA疗法、细胞疗法等,它们代表着未来的研究方向,这类疗法的成功表现在其出色的疗效上。目前这部分新药研发约占整体研发费用的5%,但这个比例正在迅速增长。

“当前在发现新医药靶点方面存在巨大的机会,但我们需要更多的生物学,我们需要理解靶点,我们需要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托马斯·苏德霍夫强调,我们需要的是基础转化研究,而不是应用研究,深刻的生物学理解是药物开发的先决条件,没有基础科学转化便无从谈起。

这也是目前行业聚焦的重点话题。由于目前很多市场化资本更愿投入于靶点明确且能快速上市的产品。眼下,多数资本和企业都不得不放弃急功近利,转而更加关注研发长期布局,加强基础科研和投入,新机制和新靶点的开发。如此,倒逼创新药企避开同质化竞争,努力迈向“原始创新”的阶段,加强“First-in-class”创新药的研发,加强国际合作避开拥挤赛道,注重未满足重要品种研发。

如何度过资本“冬天”

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医药产业正在经历超级快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也是受到了2015年药政改革,加速创新药审批审评政策的助力,吸引了很多资本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2018年之后科创板、港股18A允许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大大加速了整个资本进入到这个行业的节奏,特别是在2020年之后,进一步推高了整体板块估值水平。

但打造“First-in-class”创新药并非易事。易方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医疗健康行业负责人王昊指出,由于中国源头创新能力与海外要求存在巨大差距,包括有些产品品种,存在与海外同类型产品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所以在这样情况下,没办法真正解决一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本土创新药企走向国际化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在产业内已经出现了不少慢慢成长起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和相应的管线。

“过去几年医药行业发展当中,作为国内创新药企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市场成为业内共识。从投资方角度来看,我们也希望挖掘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企业和创新管线,但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过去两年也出现了国内创新药公司准备拿国内临床三期数据直接做FDA申报,被FDA直接拒绝,折戟海外市场的事件。”王昊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察觉到身边很多公司在资本上的估值远远高于企业本身的价值,所以回落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尤其这两年大家也观察到,创新药是风险资产,研发周期比较长,投入比较大,肯定会受利率环境、新冠疫情等内外因素影响。

恰恰站在现在这一时间点,从产业角度或从资本角度来看,都是医药行业新周期开始,一轮泡沫以后,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真正裸泳,真正一批优秀的企业才能开始兑现成长,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公司,开始显示出来。所以,在这个时点,投资生物药依旧是非常好的时机。

创新就意味着有失败的风险,因此创新的前提是包容失败的资本环境。“创新不能‘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在科创板大环境下继续引领包容失败的资本环境,允许高投入研发,以及让有产品上市但利润还在创造过程中的企业能够获得资本长期支持,获得市场回报的空间很大。”

破茧成蝶之路怎么走?

也是在市场发展痛点之下,如何找寻正确的发展路径也成为当下创新药企聚焦的方向。为此,曾经聚焦于建立生产基地,独立布局商业化的企业也开始紧抓市场合作,以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如此次和铂医药将其苏州产业化基地交由药明生物控股子公司药明海德承接。此前,(从2020年开始)我一直呼吁中国生物药企业不要自己建厂,自己建厂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行为,因为建完厂以后就会发现运营起来非常难。创新药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如果研发企业自建了很大的产能,产品上市后市场需求不高,产能利用率跟不上的话,药物的生产成本会非常高。比如说企业建了1万升产能,实际上只需要1000升产能,它的分摊成本就是实际成本的10倍,也就是说本来成本只有100块钱,但是考虑到人员和硬件设施的因素,成本分摊以后可能就变成七八百块钱。

未来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趋势肯定是越来越少自己建厂,越来越多用CMO服务。20年前欧美公司都在自己建厂,现在也都倾向于通过CMO服务。

“我们希望5~10年内大家能意识到跟CMO合作要比自己建厂效率更高。药明生物有最先进的技术平台,最好的人才团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服务经验。客户产品上市以后完全不用担心产能的问题,客户需要多少产能,我们就能够提供多少产能。”

至于对于中国医药市场,陈智胜也对此抱有一定的信心,“五年前的生物技术投资热带动了今天这些生物技术公司的蓬勃发展,陆续带来了一批具有可及性的创新药。但也因此产生的企业太多了,经过这一轮大浪淘沙,可能一半的公司会被淘汰,但是活下来的都是更优秀的公司,这也将有利于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产业链代表性企业案例研究、发展潜力评估及市场前景预判、投资特性及投资机会分析、投资策略与可持续发展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