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从“黄金周”旅游消费市场复苏看中国疫后经济重启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丨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今年以来法定假日旅游消费逐步改善

1

自1999年9月发布实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以来,每个长假掀起的旅游消费热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黄金周”之说也由此而来。按照2007年最新调整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方案,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度过了三个重要节假日——春节、清明节和“五一”劳动节。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蔓延,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了巨大冲击。自去年二季度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国内经济稳步复苏,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达到18.3%,但继续呈现生产强于消费、工业强于服务业、外需强于内需的特点。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肯定我国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开局良好的同时,也指出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并提出要用好窗口期,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今年法定节假日旅游消费市场的修复情况,可以为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提供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

文化和旅游部测算的假期文旅市场统计数据显示,迄今为止的今年三个法定节假日,旅游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回暖。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达2.56亿人次,同比增长15.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5.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011亿元,同比增长8.2%,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8.6%。清明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达1.02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6%,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同比增长228.9%,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达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0%。

无论从出游人次还是旅游收入看,今年春节假期的恢复力度都是最低的。这主要是因年初零星病例暴发,各地采取“就地过年”的防疫措施,令接触性、密集型的服务和消费继续受到较多限制。据文旅部介绍,春节假期,全国A级旅游景区开放数量保持在1万个以上,占全部A级旅游景区总数量的75%以上;“五一”期间,全国共约1.2万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约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90%。

此外,疫情持续蔓延对文化旅游消费行为和心理还有疤痕效应。据文旅部介绍,春节假期出游,卫生、安全、有特色是游客们关心的重点,短途游成为主流选择。清明期间,由于近程旅游占比高、旅游产品价格低、景区减(免)票等原因,也影响了旅游消费的完全恢复。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清明假期,57%的游客参与踏青郊游,32.5%的游客体验游园赏花,自驾游客占比60%。“五一”期间,国内出游人次超过疫情前的可比水平,但旅游收入却仍低于疫情前,也恐与近郊游、自驾游较多有关。同时,因景点一房难求、一票难得、人满为患,也可能抑制假日集中出行的意愿。

从假日经济恢复看中国经济重启

前述三个法定节假日的旅游消费情况正是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缩影。从一季度经济数据看,我国经济供需两端的恢复进一步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的问题。

从生产端看,一季度经济实际增长18.3%,两年复合平均增长5.0%,较2019年同期增速低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不变价复合平均增速为4.7%,较2019年同期低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行业分项数据显示,“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不变价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除“房地产业”外,第三产业其他行业的复合平均增速均低于2019年同期的水平。其中,住宿、餐饮、汽车租赁、文体设备和用品出租、旅行社及相关服务、票务代理活动等,与假日文旅活动密切相关。

从需求端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两年复合平均增长4.1%,较2019年同期低4.2个百分点,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复合平均增长2.2%,低4.7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两年复合平均下降1.0%,增速较2019年同期低10.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餐饮收入复合平均下降3.0%,较2019年同期低10.9个百分点。

以上情况从宏观层面反映了防疫措施及其疤痕效应对服务业和相关消费活动的持续影响。从清明和“五一”旅游消费市场的恢复情况看,预计随着疫苗接种顺利推进,疫情防控措施适当放松,居民出行的安全感逐渐增强,二季度以后,服务业和相关消费活动重启有望进一步加速。所以,由于低基数效应,一季度经济当季同比增速可能已经见顶,但复合平均和环比增速在后三个季度还会有年内新高则值得期待。

当然,如果疫苗接种不如预期,抑或是疫情出现反复,则可能延缓经济的全面重启。特别是近期印度疫情大暴发且病毒发生多重变异,令全球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剧增,并加大了我国的防疫难度。故前述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抓好疫苗接种,推进疫情国际联防联控。

基于美国数据建模,探讨了保持社交隔离措施对疫情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保持社交隔离可能在2022年前仍有必要间歇性地持续进行,在缺少疫苗或其他有效治疗手段的前提下,疫情甚至最晚在2025年前还有复发的可能性。果真如此,则意味着未来较长时期,人类都要与病毒共处,间歇式的防疫措施将成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化的硬约束,进而也意味着潜在经济产出水平会出现长久的下降。对此,我们要在思想和措施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备无患。

重视新冠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笔者在上周专栏文章中指出,就业不充分是当前经济恢复不平衡的重要反映(详见《管涛:抓住时间窗口推动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2021年5月10日)。其实,前文分析的法定节假日期间,居民旅游出行及消费的变化,也可以折射出相关行业的就业情况。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新冠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年底,我国城镇和乡村企业及个体就业中,“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个行业的就业合计7609万人,占到全社会就业人数的9.8%,较2008年年底(上次危机时)高出7.3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和乡村个体就业合计1.77亿人,占到全社会就业人数22.8%,较2008年年底高出15.8个百分点。鉴于这两个行业的准入门槛低且属劳动密集型,估计二者在个体就业中的占比合计应有一成以上。

受益于全产业链供应链复工复产的领先优势和出口“替代效应”,第二产业复苏势头强劲,有助于增加工业制造业部门的就业。但是,接触性、密集型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时间较长,甚至还有更加严重的疤痕效应,相关行业有可能从临时性失业演变成永久性失业,由此造成的就业压力或高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近期,中央一再强调要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固本培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其中明确提出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期限延长到今年底,确定进一步支持灵活就业的措施,部署加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

日前,文旅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联合发文,部署抓好金融政策落实,进一步支持演出企业和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文,要求持续合理降低税费负担,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

这些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措施,对于市场微观主体无疑是“及时雨”,下一步关键是要抓细落实,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居民收入增加。当然,受疫情持续冲击的相关行业也要积极自救,努力适应疫后经济形势和业态发展变化;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员要加强职业培训,实现转岗再就业或灵活就业。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主要包括行业运行情况、细分市场分析、重点企业、发展展望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