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走入深水区的可持续金融:商业银行在ESG浪潮中的角色与机遇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赵志宏(渤海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

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占最大的市场份额,一般被公认为处于市场领导者地位。随着ESG投资快速发展,全球各大资本市场也加强了对企业ESG信息的披露要求。如何将ESG理念融入银行全部门、全流程治理体系,优化投资模式,防范ESG相关风险,提高治理效率,是当下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

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理事、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赵志宏近日撰文表示,“双碳”目标为绿色金融按下了快进键,ESG为商业银行未来可持续金融发展的“绿色引擎”。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国际主流ESG评级体系和国内外ESG领先银行的良好实践,采取针对性措施补齐ESG管理短板,并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结构和客户类型探索建立具有差异化的内部ESG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指导风险管理、投资分析和资产配置。 

第一,完善ESG制度流程,将ESG管理要求纳入商业银行顶层设计、日常经营和全面风险管理中;第二,加大ESG评价结果运用,推动绿色金融资产流转,制定ESG专项业务规划,促进供应链金融企业ESG信息披露;第三,加强银行自身ESG信息披露,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构建我国特色ESG评级体系;第四,科学、系统地规划全行级ESG建设,全面提升自身ESG治理能力,建设碳中和银行;第五,探索完善的商业银行ESG治理体系,应选定重点地区先行先试。

2020年,我国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后,绿色金融领域在2021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绿色银行、碳中和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等绿色专营机构逐渐普及。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从侧重单一环境维度管理,提升至环境、社会和治理多维度管理,已经到了全面发展的窗口期。

2022年6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银保监发【2022】15号),其中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重点关注客户(融资方)及其主要承包商、供应商因公司治理缺陷和管理不到位而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引发的风险,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一、ESG的内涵与政策支持

环境、社会、治理,即ESG理念。ESG是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的简称,ESG理念应用到企业评价中,将重点考察企业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呼吁企业在谋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兼顾责任,推动企业重视长期利益,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ESG概念广泛应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主体评价、ESG投资及企业信息披露等多个领域。银保监会在《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中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从监管角度对商业银行ESG治理提出要求和指引。商业银行作为可持续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应当推进自身ESG治理体系建设、提高ESG风险管理水平、优化投资决策、提高自身可持续金融发展水平,助力我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

二、商业银行ESG发展状况

1、可持续金融从量转化为质的提升

自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将十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原则归纳为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正式提出ESG概念后,ESG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伴随着政策规则的日益完善,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以ESG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将ESG理念融入金融商品和服务逐步被广大投资者和企业所认知,从量的增加,转型为质的提升,永续金融发展逐渐走入深水区,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从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发布的ESG评级指数,可以发现全球对于ESG的关注明显提升。从全球前三十大金融机构的MSCI的ESG评级来看(见图1上),从2016年至2020年间,多数机构的评级结果都逐年攀升,直到2020年底几乎都介于BB与A之间,此现象说明可持续金融已普遍受到国内外金融机构的重视。分行业来看(见图1下),商业银行表现好于投行及券商,在全球201家银行中领先银行约占16%(即ESG评级AAA为1%,AA为15%),相较而言,56家投行及券商中,领先者占6%(其中AAA为2%,AA为4%)。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对于ESG的关注处于金融领域的领先位置。

2、商业银行ESG发展起源

ESG理念起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虽然承担了经济发展的责任,但是只有平衡自身效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实现协调发展,才能保证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早期,银行业通过签署可持续发展公约等方式,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其中,“负责任银行”和“赤道银行”是目前国际上银行机构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负责任银行”旨在鼓励银行在最重要的领域设定目标,在战略、投资组合和交易层面以及所有业务领域融入可持续发展元素,确保签署银行的战略和实践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巴黎气候协定》。“赤道银行”是指已宣布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赤道原则是参照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一套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倡导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我国签署《负责任银行原则》和《赤道原则》机构如表2和表3所示。

3、商业银行探索ESG发展模式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随着ESG相关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发展ESG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若商业银行不主动建立和完善自身ESG发展策略,可能将会面临如声誉危机等一定程度的监管和外部风险。

从“E”来看,商业银行业务迎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如高碳行业从碳密集型向清洁能源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变化,银行难以依赖于运用历史数据或现有的风险评估框架来预测企业信用等级,对高碳行业的贷款利率和定价将会显著改变。但随着聚焦于支持高碳行业按照全球或区域的气候目标和路径进行有序转型的“转型金融”发展,为高碳企业低碳转型融资提供了新选择,又会提供新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应该意识到ESG趋势带来的业务不确定性,并融入到ESG战略规划中。

从“S”来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会是商业银行更关注的内容,要从前端把控,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理念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切实保护消费者隐私和信息安全。

从“G”来看,对于公司治理水平和ESG相关信息披露,商业银行要研读监管要求,提升自身治理水平,持续完善银行框架,强化内部治理,同时积极发挥社会责任,督促并指导融资企业按监管要求提高ESG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

从商业银行来看,ESG的理念改变了商业银行原有的融资模式和授信原则。

第一,绿色与可持续融资的兴起改变了融资结构。由于ESG理念的融入,银行融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绿色融资、可持续融资相关的债权商品都呈现稳定的成长趋势,为配合绿色转型,银行从业人员也开始涉足绿色领域的研究并开始具备丰富的审批经验。但ESG相关贷款除了绿色授信外,还包括社会授信和可持续授信,相关领域在社会上仍然是小众,但随着ESG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融资模式将发生进一步变化。

第二,SLL的热潮和SLLP的挑战,改变了融资模型。SLL(即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是指银行在授信时,参考企业在ESG的SPT(可持续绩效目标),并通过利率优惠给予支持,希望借此提升企业制定SPT的动机。其中SPT目标包括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再生能源使用、节约水资源、增加可持续物料采购、循环经济以及提升外部ESG评级等。与传统绿色融资相比,SLL可广泛应用于一般企业贷款,并不必然局限在绿色用途,资金的调度更有弹性,可以增进企业对于ESG潜在风险的抵御能力。但SLL的热潮给SLLP(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原则)带来了挑战。商业银行开发SLL产品时,可遵照SLLP,首先界定借款企业的可持续目标,然后衡量借款人的可持续表现,其次定期审阅企业书面报告,最后依赖第三方机构的审查。然而,ESG的表现如何进行标准化评价,如何监测SLL借贷资金用途,仍是未解决的挑战。若无法律强制规范,SLL可能会产生漂绿风险。

第三,ESG的融入,改变了授信尽调原则。除了积极开发绿色可持续相关的授信产品之外,授信尽调准则中纳入ESG理念也是银行履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赤道原则可为ESG授信尽调准则提供具体的参考架构,但其只能用于专项融资,一般授信仍无法使用,亟待解决。其主要包括六方面:1)将OECD所定义的RBC(责任企业行为)导入决策与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使企业决策的制定、协商与RBC紧密结合,以风险评估基础作为贯穿尽职调查工作的主要原则,并定期披露决策信息。2)商业银行必须辨识和评估所有潜在的RBC风险,不仅要利用客户信息以及第三方市场研究报告来初步识别客户本身运营及业务关系,还要寻求额外的咨询顾问对是否涉及高风险部分进一步评估。3)基于不利影响的评估,终止、防范和减轻不利影响。4)追踪及检测RBC相关议题落实是否成效。5)银行应就RBC议题的目标、政策、有关作业流程,沟通如何处理不利影响。6)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如银行级别的申述机制等。

第四,融资业务与可持续金融需要对应的统一ESG标准。从ESG评价标准来看,影响不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不尽相同,要针对于各行业的财务特征、非财务指标和行业特色指标,在“E、S、G”三方面科学地建立指标评价标准,并基于机器学习和量化的方法对不同行业企业、不同指标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建模。只有建立了可靠有效的指标体系,ESG才能更好地运用于银行业务中。同时,统一的、可供比较的ESG标准是推动ESG发展,防止漂绿、漂可持续,强化金融机构按照规范进行相关融资决策的关键。但根据欧洲地区银行授信产品与Taxonomy(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相容性的测试结果显示,在26项监测商品中,7项为可符合,8项部分相容,11项不确定是否符合规范(占比逾42%)。从概念上虽不难理解,但实际制定各种符合门槛时并不容易。

第五,统一的可持续原则如何导入银行框架。以德意志银行为例来看,其运用三道关卡和三种参数来进行检查。参数1为所得款项用途:是否与可持续经济活动相关,资金用途是否符合环境、社会标准门槛;参数2为公司运营背景:公司9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于符合可持续框架的运营活动;参数3为金融产品特性:是否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产品SLL。若三关的答案皆为否,则无法归为可持续金融。每个商业银行在发展ESG的过程中都需要根据自身业务结构,搭建自己的“决策树”,从而将ESG原则融入到自身的战略规划中。

三、我国商业银行ESG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双碳”目标为绿色金融按下了快进键,ESG为商业银行未来可持续金融发展的“绿色引擎”。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国际主流ESG评级体系和国内外ESG领先银行的良好实践,在ESG内涵、ESG评分、信息披露机制等方面与先进同业对标看齐,明确提升自身ESG评价水平的关键要点,据此采取针对性措施补齐ESG管理短板,并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结构和客户类型探索建立具有差异化的内部ESG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指导风险管理、投资分析和资产配置。

第一,完善ESG制度流程,将ESG管理要求纳入商业银行顶层设计、日常经营和全面风险管理中。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变革转型,为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可基于国际通用的赤道原则搭建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内部ESG管理体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金融业务流程、加强绿色金融市场研究,做到环境风险的有效识别与准确计量,并将其融入到与业务相关的顶层设计、日常经营管理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之中。

商业银行可借助ESG评价方法、工具,对现行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提升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有效管控。

一是开展ESG风险分类管理,参照赤道原则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对具有一定融资规模的中长期融资项目进行环境和社会风险分类,对融资项目申请人参照国内外主流ESG评分结果对其治理风险水平进行分层分类,从而有效识别融资项目和融资人主要环境、社会及治理风险点,综合确定融资项目的ESG整体风险分类结果,并作为内部评级、授信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二是强化ESG风险过程管理,对ESG风险分类较高的融资项目和融资人采取强化尽职调查、修订合同条款、差异化风险定价、加强授信后管理等针对性风险管理措施,不断完善以ESG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流程。

三是在资本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可借助ESG评级体系优化现行经济资本分配方式,结合融资项目ESG风险分类结果相应调整经济资本分配比例,优先支持符合监管政策导向、环境社会效应良好、融资人治理结构完善的项目,实现商业银行整体资产配置结构的持续优化,逐步降低高耗能、高污染的棕色资产,以有效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的经济结构转型风险。四是通过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量化分析气候风险对商业银行所带来的影响。

第二,加大ESG评价结果运用,推动绿色金融资产流转,制定ESG专项业务规划,促进供应链金融企业ESG信息披露。

随着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资产规模和比例考核要求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开展对ESG评价水平较高的绿色金融资产的快速流转,利用国内外金融市场对ESG高评级资产的偏好,大力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提升绿色金融资产流转速度,拓展绿色金融资金募集渠道,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及各类绿色、节能、减碳项目的支持作用。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制定清晰、量化、可执行的绿色金融发展目标,如绿色投融资目标、绿色产业占比目标,环境效益目标等,从而推动绿色转型。同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聚焦绿色融资赛道,对存量客户的环境友好级别归类后,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方案;对增量客户,需深耕细分行业,积累行业的相关知识,从模式创新和底层资产创新两大维度为客户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强化银行ESG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利于倒逼供应链金融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引导企业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其绿色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银行自身ESG信息披露,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构建我国特色ESG评级体系。

碳中和目标下,未来银行环境信息披露将会呈现越来越严格的趋势。银行要遵循《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信息披露相关文件,应进一步参考SDG、GRI、TCFD等国际主流ESG信息披露标准,建立健全自身环境信息披露框架,加强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由于ESG投资理念获得越来越多国内外投资机构的认可,上市银行的财务表现与ESG表现同样重要,ESG信息披露质量的不足有可能会对商业银行股票及金融债券发行、再融资能力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对标国际ESG领先银行的信息披露标准,商业银行可进一步提升对ESG信息披露的规范水平,强化ESG信息披露的专业服务能力。

一是明确各类ESG信息披露的范围和深度,结合自身经营特点构建ESG指标体系,在公司年报中披露相关内容,并逐步探索编制专项报告,如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绿色金融报告等。二是提升ESG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定量指标比重,提升全行信息披露内容质量。三是推动ESG信息披露实现与监管机构、股东、客户、供应链、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及时针对ESG议题与市场进行沟通反馈,传递ESG理念,树立商业银行形象。

同时,以ESG信息披露为基础,构建我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通过“以评促改”的方式,不仅可明确企业在ESG实务中需要着重改进和加强的薄弱环节,推动企业持续深化ESG实践,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由单向传递升级为双向传导,促进更多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ESG建设,这有助于提升国内市场ESG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透明度,让商业银行及其利益相关者对ESG理念和要素有更透彻的了解和认知,推动ESG理念在我国良好健康的发展。

第四,科学、系统地规划全行级ESG建设,全面提升自身ESG治理能力,建设碳中和银行。

一是建设ESG机制体制。从战略规划和公司治理层面将ESG纳入全行业务高质量发展体系,按照“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职能部门/团队”的架构搭建ESG治理框架,进一步明确ESG建设目标、实现路径和职责分工。

二是形成与ESG相适配的“数据基础设施”。ESG管理依赖于大规模的非结构化数据,为了将ESG理念更深入地融入日常运营中,发挥决策支撑作用,商业银行必须加速数字化转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投入银行智能营销、智能经营、风险管理等场景建设,对行内非财务信息数据进行治理和整合,积极引入监管数据、新闻媒体、企业公开信息等多元化数据源,支持ESG数据的集成以及在投融资部门有效流通,使海量ESG数据得以集成、流转,打破“ESG信息孤岛”局面,使ESG管理与日常运营融合,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更加高效,从而构建商业银行ESG生态体系。

三是将ESG因素嵌入到现有信息系统中和搭建自身绿色金融系统。基于金融科技手段建立ESG评估机制,将ESG因素融入信贷管理、违约率模型、产品创新等环节,从而依托该系统开展绿色客户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识别、监管数据监测与管理、绿色业务识别、绿色资产管理、赤道原则评审等,为绿色业务赋能。

四是提升ESG专业人才储备。将ESG纳入考核和激励机制,绿色金融业务和ESG涉及经济、金融、环境、工程等多学科领域,提升机构的专业人才储备极为重要。同时,为配合绿色金融业务目标,商业银行应配套设立对机构和个人的业绩考核指标和绩效激励措施,将ESG绩效与高管业绩考核挂钩,并对所有员工对商业银行环境和社会业绩做出贡献的行为进行激励。

五是规划自身碳中和路径。商业银行可制定“碳中和目标”,协调业务发展与碳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运营机制,推动商业银行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建设碳中和银行。

第五,探索完善的商业银行ESG治理体系,应选定重点地区先行先试。

一些地方政府强化政策引导,支持重点领域绿色发展、低碳转型,为绿色金融创新提供多方位服务。一些总部位于地方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成立了绿色金融工作组。以先行实践的商业银行为试点,推动银行ESG治理体系改革,探索商业银行全流程ESG管理制度建设的模式和可行性,对促进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以点带面形成行业区域示范作用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在ESG浪潮中首先应加强自身ESG信息披露与治理模式变革,提高自身ESG风险应对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结合自身业务分布行业特征,加强业务过程中ESG风险识别、管理和ESG评价结果的应用,以促进融资客户ESG信息披露水平;通过自身治理体系建设和业务管理模式转变,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金融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金融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主要包括细分行业发展分析、竞争分析、投资分析、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