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纪录片市场规模达到64.5亿元,品牌化、IP化成未来发展趋势「图」

一、纪录片行业概述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标志,是以真实的人物及发生的事件作为拍摄内容,进行真实效果的艺术化表达,从而表达一定思想及价值的艺术形式。纪录片虽然需要强调纪实,但纪录片也是可以在主体思想的引导下进行创作和完成的。

建国初期纪录片主要为国家政治以及对外宣传服务,其主题鲜明,宣传性强,以电影形式为主;7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思想禁锢的解除、电视机的普及,我国纪录片开始回归人物、环境的真实体现,改变了过去意识形态过强,说教意味过浓的局面,表现形式开始以电视为主;随着意识形态的瓦解,创作更加自由以及商业化大潮的来临,我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纪录片从制作平台与传播领域上划分可分为电视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纪录电影三大类型。

纪录片分类、简介及代表作

纪录片分类、简介及代表作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二、纪录片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纪录片制作投入正在不断增加,从2013年的17.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6亿元,复合增速为21.9%。纪录片制作主体中,新媒体投入占比增长迅速,从2014年的4%增长至2018年的24%;电视台的投入占比则不断缩小,从2014年的65%下滑至2018年的48%;民营公司和国家机构投入占比相对稳定,在一定幅度内波动。

2013-2018年中国纪录片投入规模统计

2013-2018年中国纪录片投入规模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3-2018年各产业主体年投入占比

2013-2018年各产业主体年投入占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纪录片制作投入的增加推动了纪录片产量的增长,2018年我国纪录片年度产量达到2.4万小时,是2013年的两倍。

2013-2018年中国纪录片年度生产总量统计

2013-2018年中国纪录片年度生产总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二十二》等优秀纪录片的陆续上映,使得我国纪录片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从2013年的22.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64.5亿元,复合增速达到23.1%。

2013-2018年中国纪录片市场规模统计

2013-2018年中国纪录片市场规模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纪录片行业发展中的问题

1、题材局限

中国国产的纪录片一直比较青睐历史题材,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挖掘,对现实的关照较少。究其原因,其拍摄的难度和成本较小。国产纪录片的解说词方式最初是约翰·格丽尔逊在强调公众教育时所用到的方式。所以,国产纪录片需要完成的不仅是拍摄方式的转变,还需要完成一个自我位置的转变,由说教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才能更加利于得到公众的认可,这种说教的方式在国际上来说,也是很难立下脚跟并得到普遍认同,因为纪录片本身是用事实说话的一种艺术形式,过多的人为因素干预,必然会影响纪录片完整的艺术表达。

题材的选取在纪录片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相当重要,特别是如今“内容为王”的媒介时代,特别是中国这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大环境下,题材是否“接地气”相当重要,传统的中国说教式节目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位置,使其能够符合大众的需求。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同样要考虑到受众、时代的需求,题材的选择应当是立足于打造更优质的纪录片作品。中国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壤对于纪录片的取材来说可谓是资源丰富,而国产的纪录片在题材上的选择以及切入的角度上仍需进一步地探索和尝试。

2、表现形式单一

国产纪录片在内容的表达上没有很好地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样的一个故事,如果采用不同的表现和表达方式,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国产纪录片中也不乏有表现形式相对做得比较优秀的,例如《河西走廊》,将丝绸之路的故事进行电影化的改良,使用电影化的叙事方式,而不影响到故事内容的真实性,这在形式上是一大突破。

但总体上来说,国产纪录片进行这种类似的表现形式的创新方式采用得较少,而这种表现形式的创新需要广泛地在纪录片中得到重视。国产纪录片需要增强纪录片总体的表现性,提高纪录片的专业化水平和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到关注中国国产纪录片的队伍中来。

四、纪录片行业发展趋势

1、品牌与IP引领产业升级

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升级,目前正经历从产品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的阶段。仅靠生产要素的集中还远远不够,更核心的是要通过整合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创造价值。在融媒体时代,单一渠道的绝对优势逐渐消失,渠道为王时代终将远去,内容为王的时代将要到来。各产业主体的运营思路纷纷出现调整,品牌与IP相结合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注重具有持续开发空间的原创节目研发,并将之打造成品牌,品牌IP化与IP品牌化已成运营趋势。

纵观BBC、Discovery等国际知名品牌,其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拥有专业化的制作力量,更在于其源源不断的内容创新和项目研发能力,借此应对传媒格局的变化和观众的加速迭代。近些年来,纪录片IP与品牌的结合带来巨大的联动效应,并产生价值裂变,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系列、《老广的味道》系列、《人生一串》等美食系列纪录片,还有《故宫》《故宫100》《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围绕故宫来打造的系列IP。

业内一些以知名纪录片人为核心的创作团队,也多是采取这一发展模式:在某一个题材领域进行深耕,开发自己的纪实IP,并形成品牌,从而获得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地方电视台、小型民营公司主要依赖政府和企业资源,把纪录片当作宣传工具,制作一些“命题作文”,这一模式已经遭遇瓶颈,增强内容研发和市场运作能力,进行IP开发和品牌运营的转型升级,或许是其突围之路。

2、纪实类产品外延继续扩大

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和商业化运作,吸引更多青年受众的眼球,纪实影像实践越来越泛化,“纪实+”的理念正在流行,它不囿于传统的、精英的、学术的纪录片概念,而是与其他影像、艺术形态进行嫁接,或者与某个垂直领域相结合,产生很多边界模糊的跨界节目。2018年,腾讯视频提出“泛纪录片”思路,提出了“品类焕新”的概念,做“泛纪录片”市场,试图不断凿开与年轻人对话的窗口,以锁定18—29岁的核心用户群,优酷、凤凰等众多视频平台也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一倾向。

纪录片泛化也是全球化趋势,美国探索频道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内容定位为“纪实+娱乐”,但也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变得泛化和边界模糊,像BBC依然清晰地看得见格里尔逊所开创的英国纪录片学派传统在当代的延伸,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并没有弱化,现在突飞猛进的新媒体巨头奈飞(Netflix)出品的众多纪录片依然很传统,只是涉及的社会议题可能相对尖锐,具有争议性,使用的方法比较大胆、先锋,但是边界清晰可辨,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削弱。

纪录片泛化的本质是纪录片工具化、市场化,这一趋势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方法和风格上可以而且应该不断逾越传统边界,大胆进行美学探索和商业尝试,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应该考虑纪录片市场价值与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平衡。

本文采编:CY345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主要包括成功案例分析、发展趋势分析、发展预测、研究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