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麻类作物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亟需加强科研创新「图」

  一、我国麻类产业现状
  麻类作物是我国传统经济作物,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并孕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麻文化;麻类作物是我国继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和蔬菜之后的第五大作物群。我国是世界麻纤维生产和纺织大国。我国的麻纺纤维生产量约占全球的12%,其中,亚麻和苎麻纺织的生产和贸易总量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麻类产业的发展遭受严重冲击,麻类作物的生产坠入低谷。
  2017年我国麻类作物种播种总面积为58.45千公顷,相比去年增加了4.28千公顷。其中我国黑龙江省麻类作物播种面积最大,达到19.29千公顷,其次是四川省和重庆市,播种面积分别为16.82千公顷和4.16千公顷。
2010-2017年我国麻类作物播种总面积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我国麻类作物总产量为21.79万吨,与去年相比增加了3.66万吨。其中黑龙江省麻类作物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达到11.79万吨;四川省麻类作物产量排名第二,产量为3.03万吨;河南省产量排名第三,产量为2.24万吨。
2010-2017年我国麻类作物总产量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我国各地区麻类作物产量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年来我国黄红麻播种面积一直处于减少趋势,2011至2017年我国黄红麻播种面积从17.43千公顷减少到5.63千公顷;黄红麻总产量也从7.02万吨减少到2.91万吨。
2010-2017年我国黄红麻播种面积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0-2017年我国黄红麻总产量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我国麻类作物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是麻类生产大国,由于国家对麻业科技投入偏少,且长期存在行业内部彼此缺乏紧密联系等问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难以提升,一些制约我国麻类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麻类生产技术还相当落后。发达国家麻类(主要是大麻、亚麻和剑麻)生产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约化和机械化,从耕整地、播种、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和收割、剥制等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高,由此而得的经济效益远远也高于我国,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麻类品种差异和规模化生产,还主要与缺乏先进适用的技术和麻类收获加工机械直接有关。
  1、麻类机械化生产技术有待实现突破
  作为纤维作物,麻类作物种类多,每种麻的物料自身特性差异大,茎秆粗细不匀(一般的为1-2cm,粗的能到5cm),高矮不一(高的超过6m),纤维长而柔韧,麻骨脆而弯折易断,这给麻类机械的研究设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由于麻类收割、剥制作业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了机械化技术难度大。如苎麻的自动夹持反拉剥麻和纤维输出这些关键技术很难突破,导致已剥纤维的“鼠尾”现象难于解决。国内现有的黄、红麻、大麻收剥加工机械技术性能都有待提高。
  2、麻类作物种植方式有待转变
  麻类作物(剑麻、亚麻除外)生产仍以小农小面积单家独户经营方式为主,与商品农业、市场农业的优化生产方式还有很大差距。由于种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加之收获期短(大部分麻为每年收获一次,苎麻一年三季),麻类机械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如果研制大型收割、剥制机械,投入成本太大,经济效益差,难以在生产上大量推广应用。
  3、麻类产业链不完善
  麻类产业链包括种植、获取纤维、加工纤维、麻纺织和产品销售。在我国,麻类产业各环节分割严重,产业链各个要素间互不关联,农工科贸各渠道沟通不畅。目前麻类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行业联系和协调控制,难免出现恶性循环。
  4、麻类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在我国,90%以上的副产物被遗弃(麻骨、麻叶和麻屑等),如苎麻是我国的特色经济作物,纤维一直是其主要的用途,然而苎麻纤维不足生物量的18%,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其余部分。实际上,麻类作物经机械化收获后,可将麻骨、麻叶和麻屑等副产物用作青贮饲料、食用菌基质、麻颗粒板和饲料产品的原料等,拓展麻类作物的发展空间。
  5、加工环保问题突出,成本高
  麻类脱胶的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麻类纺织设备差、工艺落后,麻纺技术没有突破,纺纱装备仍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技术,麻编织品出口仍为初低级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我国麻业体系力量分散、条块分割的状况依旧,仍末形成产学研、科工贸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结构。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我国麻类种植有望朝着由分散经营、小面积生产逐步向区域化和规模化集中种植方向发展。但由于目前适用国内麻类生产需求的作业机械缺乏,麻类作物的收获与纤维剥制等过程的机械化程度低,工作环境恶劣、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一般农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不愿意从事繁杂的体力劳动,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导致近年来麻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急剧减少,麻类产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麻类的机械化收获与剥制已经成为制约麻类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我国麻类产业的发展趋势
  1、2020年
  我国麻类作物的种植基本上沿袭了以家庭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在麻类作物的利用上,主要以其纤维的利用为主;在对麻类纤维的剥制上,我们取得了一些进步,从手工剥制到现在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土地资源的局限,麻类作物的种植及生产方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麻业生产,在原料生产上要逐步向优质高产高效与规模化种植方向发展、麻类区域布局向优势产业带方向发展、初加工向清洁化生物处理方向发展、麻纺工业由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并重的方向发展,强化麻业的科技创新,把麻类生物材料和纤维质能源发展成新兴产业等将成为主导因素。
  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麻类种植能部分实现成片集中、农场化、标准化种植,改变以家庭小规模种植为主的现状,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麻类生产从整地、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脱粒、打捆等过程有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种植率达到30%,机械化收获率达到20%。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解决麻类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1)研制苎麻剥麻机(包括:小型轻便实用和大型的苎麻剥麻机);
  (2)研制适宜盐碱地和荒芜化土地红麻规模剥制加工的大型红麻剥制机械;研制适应大麻剥制加工需要的高效大麻剥制机械;
  (3)研制苎麻、红麻和大麻规模化收割需求的收割机械;研制开发收割饲料麻的收割机。
  2、3030年
  (1)麻类作物生产上将向规模化和生物质利用等方向发展。
  (2)麻类初加工采用较为完善的生物脱胶技术,进一步扩大清洁化生产规模,最大限度地实现环保节能的目标。
  (3)种植区域逐渐集中,根据我国麻业产业区域布局、市场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新局面,将麻纺织产业链向下游产品延伸,由资源产区向纺织集聚地区发展并形成优势产业带;通过设备更新换代,到2030年,90%以上的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将因产品后整理技术和纺纱质量的提高而使优质面料供应更加充足,麻纺服装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4)强化科技创新体系,集中麻类种植行业研究力量,加强科研原创力。加大麻业科研投入,加快麻纺加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增加麻类产品的附加值,提高麻类产品出口创汇能力,促进我国麻类种植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由市场研究可知,麻业深加工,要通过五道环节,每提升一个档次,可使附加值翻五番。而麻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和工业两个领域的技术突破,联手提高麻纺织行业的工艺水平,使麻纤维具有更好的可纺性,大力挖掘麻类的潜力,满足不同市场的迫切需求;以高温加压生产麻塑材料、以各种新技术加工成环保型麻地膜、以生物降解麻类纤维形成燃料乙醇为发展方向,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
  (5)麻类生产机械化主要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麻类生产机械联合作业化。研制苎麻、红麻和大麻规模化收割需求的收割—剥制机械,适应麻类生产规模化和区域化种植的发展需要。
  2)麻类生产机械多用途化。麻类作物种类繁多,所需生产机械众多,而麻类作物收获季节性强,机械闲置率较高。如果能够生产一种麻类作物多用途化机械,将一台机器经过改装就能适用多种麻类作物作业,会大大提高机器的利用率、降低成本。
  3)麻类生产机械高效率化。麻类生产机械的高效率化,主要是通过机、电、液、光等高新技术来实现,使生产机械实现连续化生产、专业化作业、自动化调节、规模化经营等,以显著提高机械的技术性能和生产效率。
  4)麻类生产机械高新技术和智能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液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等许多高新技术已应用于农业机械。麻类作物生产机械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增加附加值,提高麻类作物纤维品质,为后续加工提供优质原料。
  至2030年,研究出高效、轻简、安全、性能可靠,且满足不同种植区域的麻类生产收剥机械,形成一整套的麻类收获加工技术和设备体系,基本实现麻类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机械化种植率达到60%,机械化收获率达到50%。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麻类种植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本文采编:CY340
下一篇

2018年偏光片行业产能及驱动因素分析,政策利好偏光片本土化发展「图」

TFT-LCD偏光片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偏光片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以大尺寸为主,全球市场规模稳定在百亿美元以上。目前,全球偏光片市场主要以TFT-LCD面板用偏光片为主。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